中醫辯證治失眠優勢何在?


中醫認為,失眠病位主要在心,并涉及肝、脾(胃)、腎三臟。機體諸臟腑功能的運行正常且協調,人體陰陽之氣的運行也正常,則人的睡眠正常,反之,就會出現睡眠障礙--失眠。


經驗與傳統


中醫藥治療失眠病癥注重辨證論治,臨床辨證從虛實證型來分,常見的實證證型有心火亢盛、肝郁化火、痰熱內擾、胃氣不和等;常見的虛證證型有陰虛火旺、心脾兩虛、心膽氣虛等。我國歷代醫家應用中醫藥治療失眠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他們根據各自的學識和臨床經驗,分別主張從營衛論治,從心論治,從脾胃論治,從肝論治,從瘀論治,從痰論治,從火論治,綜合論治等法則,在學術上各有建樹。


繼承和發揚


筆者出生于中醫世家,自幼稟承先父施聞雞老中醫庭訓。先父治療失眠病癥主張“調其所逆,除其所害”.意思是,治療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,如果失眠是由臟腑功能紊亂引起的,就應先把其紊亂的臟腑功能調整好,則失眠現象自然會消失;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機體誘發的,則應先分清外邪的性質并將其清除,這樣睡眠才會趨于安穩。先父遣方用藥皆單刀直入,直擊病所,屢起頑疴,活人無算。筆者在繼承先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,結合自己多年的失眠專科臨床實踐,和當今失眠患者的臨床癥候特點,在辨證的基礎上,將失眠病癥分為八個臨床癥型,然后針對不同的失眠證型,運用中醫藥治療,往往獲得較好療效。


營氣不足型臨床癥狀可見:睡眠不安,通宵似睡非睡,夢擾紛紜,白天精神不振,頭暈目糊,健忘,注意力不集中,可伴心慌、乏力等癥。治療原則:益精養血安神。


肝郁氣滯型臨床癥狀可見:夜晚臥床,思慮萬千,輾轉難眠,日間精神抑郁,善嘆息,胸脅脹痛,痛無定處,脘悶腹脹,噯氣頻作等癥。治療原則:疏肝解郁安神。


營血蘊熱型臨床癥狀可見:臥床難眠,或早醒,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,兼見咽干少津,五心煩熱,面頰痤瘡,盜汗,或伴有手足震顫,肌肉跳動,口角抖動等癥。治療原則:清營涼血寧神。


脾胃失和型臨床癥狀可見:夜間睡不安穩,時睡時醒,多夢,兼見口膩口淡,不思飲食或納食無味,胃脘不適,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盡感等癥。治療原則:和胃健脾安神。


心肝火旺型臨床癥狀可見:夜間失眠,臥床久久不能入眠,或間斷多醒,多夢紛紜,甚者徹夜不眠,兼見頭脹,目赤,口干苦,心煩易急躁,大便干結,小便紅赤等癥。治療原則:清熱瀉火安神。


膽怯心虛型臨床癥狀可見:睡眠不安,常伴有驚惕惡夢,白天心神不定,坐立不安,易驚易恐,膽怯如有人追捕等癥。治療原則:鎮驚定志寧神。


瘀阻腦絡型臨床癥狀可見:夜眠時少,早醒,醒后難以再入睡,常伴有頭昏,耳鳴,腦響,手足麻木,健忘(尤其對數字和近期事件記不住),昏昏欲睡等癥。治療原則:健腦通絡助眠。


肝亢腎虛型臨床癥狀可見:夜眠不酣,間斷多醒,或早醒,有夢,醒后難再復述,常伴有頭脹,頭痛,頸項板牽不適,口干苦,眩暈,耳鳴,面頰色斑,兩顴升火,腰酸膝軟,夜間尿次頻繁,或四肢不溫,背脊時寒等癥。治療原則:滋腎平肝安神。


由于失眠患者的癥狀復雜多樣,所以醫師在臨床實踐中,對于上述證型和治療原則的具體運用,尚需根據臨床辨證綜合考慮,靈活掌握,如此方能提高臨床療效。這也正是中醫藥治療失眠癥的優勢所在。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催眠 催眠術 催眠課程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imian123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