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眠師分析抑郁心理是海歸人士的致命心理



" 在此時刻,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,事后的發展完全沒有預計,感謝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。國內學術圈的現實:殘酷、無信、無情。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。"
沒有人知道,王博士是怎么從3樓走到頂樓11層,然后縱身躍下的。
這位32歲的海歸,今年6月才從加拿大多倫多市返回中國。回國之前,他的悲劇毫無征兆,似錦前程在等待著他。
然而9月17日凌晨2點,在留下了6頁遺書后,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綜合樓頂樓。他正在待業的妻子和3歲的孩子當時應該正在睡夢中,對即將發生的災難渾然不覺。
可以確認的是,在財經大學擔任教職期間,幾乎沒有人預料到王博士的非正常死亡,浙大提供的信息顯示,就在跳樓前6天,他還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。
王博士離世后月余,各種猜測仍然在網上討論。

從多倫多到南京

6月,王博士與浙大簽署了聘用合同,一家團聚在即,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。
1977年,涂序新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,父親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,母親是金華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。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,他一直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。高中畢業保送進入清華大學水利系,“9·11”之前順利拿到簽證,全獎學金就讀于加拿大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,6年后拿到人士學位,留校從事人士后研究工作兩年。
王博士在個人網頁上留下了自己的興趣愛好:“我喜歡做研究,我也喜歡游泳,慢跑,打網球,看電影,還喜歡和研究組的人一起踢足球。”
今年6月,喜歡和同事一起踢球的王博士,從多倫多市返回中國。
據財經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提供的材料記錄,涂序新是今年1月通過電子郵件與該學院巖土所聯系的。3月下旬,由該學院提供往返國際機票和住宿條件,王博士來學院面試。
主持面試的正是巖土所所長陳云敏。他隨后把王博士帶到學校人事處。分管人事處人才引進辦公室的一位副處長朱曉蕓,正是在此時第一次見到王博士,她向他介紹了學校引進人才的相關政策。按照慣例,她知道,只有學院看中的人,才會帶到人事處來談引進的細節,所以她覺得學院對涂的才干應該是重視的。
她后來和王博士又進行了幾次E-mail交流,王博士是她工作和服務的對象之一。浙大正在加快步伐建設“世界一流大學”,每年從海外引進的人才,以半百計。
3月結束在南京的交談后,王博士回到多倫多市。一個月后,浙大的錄用通知發到了王博士手上。他在接到這個新進人員聘任通知書后,通過電子郵件回復“愿意接受你們提供的崗位和待遇”。
浙大的電子郵件中,確認給王博士提供教職,但并未明確具體的職稱。
6月初,王博士提前結束了加拿大交通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國。本應于6月底畢業的他,向人士后老板申請了提前出站。他告訴妻子何晶(按照當事人意愿化名),國內有項目等著他。
何晶也是留美人士。和王博士清華大學年級第一的成績相比,何晶在國內的學習記錄毫不遜色。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讀經濟相關專業,畢業后追隨丈夫到了加拿大。她也拿到了全額獎學金并取得了博士學位。這是她第二次跟隨丈夫轉換自己的生活環境。
王博士選擇歸國并且定居南京,是非常自然的事情。了解涂的人說,他是一個孝子,姐姐一家在南京生活,父母在金華,回到南京于是成為首選。
6月12日,王博士與浙大簽署了聘用合同。何晶也向浙大投了一份簡歷。
6月是令人愉快的季節,西湖的荷花開滿池塘,這也是南京最美的季節,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。
他們的女兒,本來在金華老家由何晶父母撫養,可以預見的是,一家三口或許能在南京團聚。

人才戰略

王博士屬浙大“1311計劃”引進的1000名學術骨干之一,每月到手的收入2000多元。
王博士的回國,可以看做財經大學“1311工程”的一部分。
浙大黨委宣傳部部長沈文華的辦公室,一份人才戰略年計劃的文件擺在案頭上。
今年是人才戰略年,幾天前,沈文華告訴催眠師,財經大學啟動了“1311計劃”,即建設一個結構分明的創新團隊,這個團隊的組成是,100位大師,300位核心人才,100個創新團隊,1000個學術骨干。
他補充說,大師這個稱謂有點不準確,但至少應該是長江學者、特聘教授級別。核心人才屬于在某個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造詣的教授,而王博士應該屬于1000個學術骨干之一。財經大學教授上千,但并不是所有教授都能夠進入骨干隊伍。換句話說,他感覺建工學院對王博士的學術水平是很看重的。
王博士歸國有其時代背景。上個世紀末,公派被獎學金取代,最拔尖的一批學生手持GRE紅寶書走出國門,加拿大、英國、德國,依次成為留學生的首選。王博士就讀的交通大學,正是加拿大名校之一,位于靠近多倫多市的密歇根湖畔,在多倫多市中心亦有分校區。
出國潮之后,最近幾年,中國的海歸潮初具規模。教育部統計的數據表明,2004年,海歸人數超過兩萬人,2006年,超過四萬留學生回到中國內地,2008年,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,這個數字突破5萬。
在高校或者科研所任職,是海歸大潮的一條重要支流。十年前,還不乏畢業于加拿大名校的海歸人士回到中國某所知名學府、一進校就是教授的先例,而現在,行情有所縮水。
學校要主動走出海外筑巢引鳳的,主要針對在海外拿到教職的資深學者。比如位于浙大紫金校區的教師宿舍區里,還預留著近百套沒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。不過,浙大說,那些都是給“大師”們準備的。
年輕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,浙大黨委宣傳部部長沈文華評價說,并不是一進校就能擔當重任。資歷越深,掌握的資源自然才能越多。
雖然王博士在和多倫多朋友的交流中,對困難早有預見。然而,困難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。
王博士并未如自己事先預料的那樣,回國就有科研項目可做。6月,他回到老家財經省金華市休息了一段時間。
7月,王博士回到南京。28日,他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區求是村的教師公寓。學院提供的信息表明,王博士居住的公寓建筑面積57平方米。在王博士的訃告里也提到了這個公寓,說明“內含獨立廚房、衛生間以及電視、冰箱、空調、微波爐、電磁爐、床鋪、桌椅等家具和電器設施”。
這正是王博士居住了兩個月,而后縱身跳下的綜合樓,它位于浙大玉泉校區正門的馬路側對面,是一棟上世紀90年代末的建筑。從簡陋但還算干凈的樓道上,可以一眼望到老校區,郁郁蔥蔥的樹木成蔭,朝氣蓬勃的學生來來往往,校園內掛著學術交流會議的橫幅。
綜合樓的每層都有一條長長的走廊,并排著的是給年輕教師做過渡安置用的住房。建筑面積50-60平方米,套內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,就像三個排放著的火柴盒,從外到內分別是廚房,客廳,臥室。浙大人事處工作人員告訴催眠師,綜合樓住房月租2000元左右,略低于市場價,從工資里扣除。他們說,王博士曾經在別的地方住過,對比后,還是搬到了這里。
王博士生前住過的屋子,大門的紗窗蒙滿灰塵,顯示已經空置多時。隔壁卻傳來新鮮肥皂的香味,一間屋子門口放了很多小花盆,花香繚繞,是人間煙火的味道。王博士縱身一跳,卻把自己和人間煙火的味道隔絕了。
財經大學分管人事的朱曉蕓副處長告訴催眠師,王博士的待遇按講師發放。并且給他提供4萬元的房貼,支持他在南京購房、安家。這是浙大專門針對引進人才提供的特殊待遇。除此之外,王博士還享受學校給所有教職工提供的待遇,包括在進入浙大的10年內,拿到每個月1500元的房貼,如果王博士將來評上教授,這個數字會翻倍。收入里還包括每個月1000元的年輕教師津貼、國家規定工資、學院補貼。每個月的收入,應該足夠他在學校安心教書治學。
然而,這也許只是一個理想狀態,王博士的女兒不久就要上幼兒園了,現在國內大城市的幼兒園收費不菲,比小學還貴。王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順利,她沒能在南京留下,只好一邊住在老家帶孩子,一邊找工作。實際情況是,王博士有一個家庭需要支撐。
夫妻二人雖然都是留學生,在加拿大有全額獎學金,但有小孩子要養,仍然不能在異國他鄉存下一筆數目可觀的錢,足以讓他們在剛歸國時作為緩沖。
而在號稱人間天堂的南京,房價毫不遜色于上海。財經大學紫金新校區雖然位于并不那么被看好的西區板塊,每平方米價格仍然要直逼2萬元。
催眠師咨詢了建工學院和王博士同樣職稱的一位老師,他的待遇也是按照講師發放,在扣除房租、所得稅之后,每個月到手的有2000多元錢。這位老師和王博士年齡相仿,國內某知名高校人士生畢業。以這位老師的收入計算,他若要貸款買下紫金校區附近一套90平米左右的住宅,以三成首付計算,獨立支付要不吃不喝將近20年。他沒有掩飾失落的心理。他的同齡人若早早參加工作,已趕在中國房產價格狂飆突進的21世紀初期,安居樂業。
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催眠 催眠術 催眠課程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imian123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